报告题目:雾水平流及其耦合过程在海雾演变中的角色
报 告 人:高山红 教授
报告时间:2025年4月9日 (周三)9:30
主 持 人:陆春松 教授
报告人简介:
高山红,教授,1972年12月生湖北人,求学于中国海洋大学,也一直工作于中国海洋大学,因为无力摆脱那片美丽之海及海上天气过程。主要从事海上大气边界层过程(如海雾、大风与大气波导)的演变机理研究与数值预报技术研发,现任职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兼职世界天气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天气学专业委员会、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与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气象专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的委员。个人喜欢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与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成果推广应用于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预报中心、山东省气象台与青岛市气象台、海军部门等十余家预报单位,曾服务于青岛奥帆赛、青岛上合峰会与青岛海军节等重大海上活动。科研经费还算充足,诚邀志同道合的硕士生、博士生与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美丽的青岛一起愉快工作。
报告简介:
作为一种海上危险天气现象,海雾对海上交通、作业等构成重大威胁。我们提出了fog-shaping(海雾塑形)这一概念,形象描述海雾的动态演变过程。然后发展了一个基于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的二维海雾数值模型(seafog2d),用于模拟并重现不同气象条件下的fog-shaping过程。通过seafog2d理想试验与WRF真实海雾个例试验,探究雾水平流及其耦合热力过程在fog-shaping中的作用机制,揭示了雾水平流在冷气块平流协同作用主导了下风向雾区扩展。我们进一步提出了以平流机制(如雾水/冷气块平流)与局地机制(如湍流混合、辐射冷却、微物理相变)动态平衡为核心的fog-shaping概念框架,定义了三种不同的塑型(shaping pattern)(下风向快速扩张型,A型;准平移型,B型;上下风向双向发展型,C型)并给出了相应的物理解释。利用2018年3月25日及5月10日两次黄海海雾个例的三维WRF模拟,验证了这一理论框架。该概念框架可阐释两次海雾中有趣的卫星观测特征——前者北部雾区快速向北扩展(A型)和后者西南雾区的西北向准平移(B型),突显了雾水平流在海雾演变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大气物理学院
2025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