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六届科技活动月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青年科技论坛(第五期)

发布单位: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创建者:范文晓发布时间:2024-05-27浏览量:116

论坛时间:2024年05月29日下午13:30-16:30

论坛地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磁楼

论坛主持人:陈金立教授

日程安排:

时间

安排

13:30-13:40

领导致辞

13:40-14:00

题目:Mie共振声学超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张婷(现代信号处理团队)

14:00-14:20

题目:基于概率星座整形的通感一体化波形调制技术

杜振(电子信息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团队)

14:20-14:40

题目:深度学习雷达目标识别及雷达成像算法研究

杜川(智能感知与信息融合团队)

14:40-15:00

题目:基于金属硒化物的气敏传感器研究

刘炜(智能感知与信息融合团队)

15:00-15:20

题目:智能电网供电异构蜂窝网络的资源管理研究

刘利兰(通信网络与测试团队)

15:20-15:40

题目:不确定性驱动的视觉位姿估计方法研究

于启炟(信号检测与仪器仪表团队)

15:40-16:00

题目:空基智能超表面辅助通信的性能解析和优化

陶冉(通信网络与测试团队)

16:00-16:30

讨论交流

围绕课题进展情况,以及科研和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心得进行交流。

嘉宾:张婷,杜振,杜川,刘炜,刘利兰,于启炟,陶冉。



论坛报告人:

个人简介:

张婷,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讲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声学所,获得声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声学人工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 Applied Physics Letter,Ultrasonics 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报告摘要:

Mie共振型声学超材料是一种具有Mie共振模式的迷宫结构单元,对声波的调控具有亚波长特性和稀疏性。本报告介绍一种三维球壳型Mie共振声学人工材料,通过理论仿真和实验测量得到其异常等效声学参数,并实现亚波长声反射、异常透射等声学效应。在低频声波调控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个人简介:

杜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苏省双创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学士。从事雷达信号处理和通信感知一体化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在IEEE TWC, TMC, WCL, COMML, ICASSP以及《电子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撰写英文专著章节2篇,授权中国专利2项。担任IEEE JSAC, WCM, COMMAG, TWC, TCOM和《雷达学报》等期刊审稿人,以及IEEE ICC, GLOBECOM, WCNC等国际会议TPC Member。


报告摘要:

通感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s, ISAC)是下一代无线通信的重要技术驱动力。OFDM波形共用是实现ISAC的一种低成本技术手段,但波形的随机性对于感知性能的影响机理尚缺少定量分析,并且通信和感知的性能折衷关系难以灵活调整。本报告立足于雷达模糊函数的随机性分析,得出感知性能取决于星座随机符号幅度的四阶矩这一基本结论,进而提出最优概率星座整形方法以实现通感的最佳性能折衷。


个人简介:

杜川,博士,讲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9月入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雷达信号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雷达目标检测、识别、跟踪等。目前已发表SCI论文十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8篇。带领学生获得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为专项赛题全国二等奖。



报告摘要:

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技术(RATR)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具有重要的情报决策意义。雷达的高质量成像技术作为雷达目标识别的重要保障,二者都是雷达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雷达高分辨率距离像(HRRP)信号包含丰富的目标结构信息,易于获取和处理。团队在HRRP-RATR领域提出了深度聚类注意机制时序模型,通过特征空间的聚类和注意力机制,缓解HRRP-RATR中特有的平移敏感性问题,并提高了模型的鲁棒性和识别精度。对一维的HRRP信号进信号处理操作,通过成像算法可以形成雷达图像,有助于目标识别等后续信息获取。团队还提出了基于条件变分自编码—生成对抗网络的超分辨你合成孔径(ISAR)成像算法,实现了在低观测带宽和观测次数条件下的超分辨成像,所提算法较传统基于压缩感知的ISAR成像算法具有散射点位置幅度信息生成准确,计算速度快,分辨率高,超分辨倍数高等优势。


个人简介:

刘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信院讲师。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微纳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方向研究,在AMI、SNB、JMCC等材料、传感器领域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




报告摘要:

近年来,由于城市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日益加剧,人们越来越重视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问题。在众多的空气污染源中,NO2气体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程度较大。相关研究报道指出,长期接触过量的NO2将严重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增加患有气管炎、支气管狭窄甚至肺癌的风险。因此,设计研发拥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稳定性强的NO2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介绍两种基于金属硒化物的半导体NO2传感器研究,分别从结构设计、仿真计算和实测验证等角度阐述传感器性能改善的原因。为研制新一代高性能半导体气敏传感器提供了解决方案。  


个人简介:

刘利兰,工学博士,2022年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2019-2020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2023年3月底入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横向委托项目一项,获国家级揭榜挂帅项目一项,主要研究领域为绿色通信网、智能电网和资源管理等,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报告摘要:

移动设备的爆炸式增长与移动应用程序的迅速普及造成了巨大的流量压力,异构蜂窝网络是一种有效应对方案。大力发展异构蜂窝网络需要大规模部署基站,这会带来巨大的能量消耗,进而造成海量的碳排放,并让运营商面临巨额的能量消耗费用。在能源价格高启和全社会推进“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绿色能源应用和资源管理作为异构蜂窝网络能量供应侧和通信需求侧的有效解决方式均得到了广泛关注。报告内容以节能减排为出发点,聚焦于如何达成该两种方式的紧密协作以实现通信网能效提升或能耗支出降低,并进一步探讨新型电力系统下基站参与电力市场辅助服务以促进绿色通信网发展的可能。


个人简介:

于启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信院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博士。IEEE、CSIG、CAAI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视觉位姿测量、跨库情感语音识别、几何语义信息分析等等。在Measurement、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ICPR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



报告摘要:

位置和姿态是表征目标空间朝向和位置的基本几何量参数。快速、准确地测量这些参数一直是航空航天、国防军事、工业生产、体育竞技等诸多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视觉测量是获取位姿信息的一种重要技术途径,具有全自主、可视化、抗电磁干扰、无累积误差和近场精度高等突出特点。

现有研究主要从旋转参数化、投影误差建模、寻找全局最优等方面展开。然而,这些研究往往忽略了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而这些因素对位姿测量的精度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报告从测量中的不确定性入手,探讨其对位姿测量精度的影响,并提出改进算法。通过显式地处理和利用测量不确定性信息,使得视觉位姿测量更加精确和鲁棒,能够更好地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测量噪声和不确定性因素,为视觉测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个人简介:

陶冉,工学博士,2020年9月入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任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无人机通信、RIS辅助通信、绿色通信等,发表专利以及期刊会议学术论文10余篇。




报告摘要:

智能超表面技术具有低成本、低能耗、可编程、易部署等特点,可通过构建智能可控无线环境突破传统无线通信的约束,具有广阔的技术与产业前景。当前空基智能超表面架构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无人机的可控性和灵活性使得空基超表面更易于和用户及基站建立视距链接,提升信道增益。本报告内容聚焦于空基智能超表面网络性能分析,从系统层面解析空基超表面协作反射带来的下行覆盖率增益,并进一步探讨不同的空基智能超表面分布模型、以及无人机 密度、超表面尺寸等参数对网络覆盖率以及无人机网络能效的影响。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24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