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时间:2024年05月15日下午13:30-16:30
论坛地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磁楼1楼会议室
论坛主持人:倪海彬
日程安排:
时间 | 安排 |
13:30-13:40 | 领导致辞 |
13:40-14:00 | 题目:表面等离激元结构色 倪海彬(微纳传感与检测) |
14:00-14:20 | 题目:New Small Wheel前端电子学设计 王旭(通信网络与测试团队) |
14:20-14:40 | 题目:基于互质感知技术的单航过阵列干涉SAR层析三维成像 任烨仙(智能感知与信息融合) |
14:40-15:00 | 题目:基于宽禁带半导体的光电子器件研究 赵见国(微纳光子检测与传感团队) |
15:00-15:20 | 题目:量子点显示中关键问题的研究 潘江涌(微纳光子检测与传感团队) |
15:20-15:40 | 题目:硅基片上偏振调控及波分复用/解复用器件研究 陈禹飞(微纳光子检测与传感团队) |
15:40-16:00 | 题目:数字矢量信号在线测量仪器 吴勤勤(通信网络与测试团队) |
16:00-16:30 | 讨论交流 围绕课题进展情况,以及科研和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心得进行交流。 嘉宾:倪海彬,王旭,任烨仙,赵见国,潘江涌,陈禹飞,吴勤勤。 |
论坛报告人:
个人简介:倪海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信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东南大学博士后。长期从事光纤传感器和等离激元传感器研究,参与高时空分辨生物组织分析重大仪器专项项目。在ACSNano,Nature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报告摘要:等离激元结构色是一种基于等离子体共振现象的色彩表现方式。在等离激元结构色的应用中,通过精确设计金属纳米结构的尺寸、形状和排列,可以调控这些结构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和散射。这样,当光照射到这些结构上时,它们会根据设计反射出特定的颜色,形成所谓的“结构色”。这种色彩生成方式与传统的染料和颜料的颜色生成方式不同,它不依赖于物质的化学性质,而是依赖于物理结构,因此色彩更为稳定,不易褪色。
本报告介绍两种等离激元结构色的形成机制、结构设计和仿真、制备方法和色彩特点。一种是自组装环形共轴腔阵列产生颜色,另一种是双曲色散超构颜色产生。等离激元结构色因其独特性和稳定性在许多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如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安全标签以及高效能太阳能电池等。
个人简介:王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信院讲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博士后。长期从事粒子探测器前端读出电子学和高速信号处理方向的研究,参与欧洲核子中心Atlas探测器muon谱仪NSW升级项目。在NIM-A、JINST等国际会议与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报告摘要: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人类探索微观粒子结构和宇宙起源的重要工具,随着欧洲核子中心LHC的束流亮度和能量升级,原有的探测器和电子学系统不再能应对升级后的事例率提升。对缪子系统而言,升级需要同时提高在线触发效率和数据读出效率。本报告介绍欧洲核子中心ATLAS探测器Muon谱仪NSW升级项目中的前端电子学系统设计和测试。首先介绍NSW前端电子学系统的意义、需求和设计难点;接着分触发链和读出链两部分介绍系统中的主要芯片、板卡及其相应功能;最后介绍大规模安装和测试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个人简介:任烨仙,男,江苏无锡人,2016年6月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9年6月在武汉大学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23年6月在复旦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就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兴趣是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信息的获取,涉及SAR层析成像,SAR极化成像,异质性杂波分解与相干斑抑制。
报告摘要:经典的SAR三维成像依赖于多航过、重复轨道干涉,成像周期长,不利于灾害应急等时效性强的遥感观测任务,单航过层析SAR三维成像逐渐成为当前SAR成像体制研究的焦点。报告人基于两个关键性的设计实现了单航过、少观测数的雷达三维成像。首先,报告人使用一对互质采样子阵列来构造观测阵列。两个子阵列的基线间距和阵元的数量被精细地设置为一对互质数。质数的数学特性确保了两个子阵列的视差中隐藏着额外的独立测量。显然,这种具有隐藏信息维度的感知策略是一种高效的层析遥感策略,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观测间的差分信息。其次,在此基础上,报告人专门设计了一种空间自适应滤波算法,以利用阵列干涉SAR图像中的结构冗余信息,通过给场景中与目标像素块同质的像素块赋高权重,给异质的像素块赋低权重,合成一个更高信噪比虚拟观测量,从而可以在真实杂波环境中精确且鲁棒地恢复额外的虚拟测量。这个滤波器能有效捕捉城区重复的、块状的和线状的特征。报告人成功实现了整景国产阵列干涉SAR数据的三维成像。实验表明,新生成的虚拟观测量相比于原物理观测量,有更大的自由度、更大的基线孔径和更大的SNR,使得少轨数三维成像也可以获得有竞争力的结果。
个人简介:赵见国,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双创博士,东南大学物理电子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刘斌教授)。主要从事第三代、第四代宽禁带半导体及相关发光与光电探测器件以及嵌入式硬件系统的研究工作,包括紫外日盲光电探测器、紫外与高品质白光LED、GaN基紫外激光器,InGaN基Micro-LED显示和光通信等。J. Mater. Chem. C、 Appl. Surf. Sci.、Mat. Sci. Semicon. Proc.等SCI期刊审稿人。累计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Mater. Chem. C、ACS Photonics、IEEE PhotonicsJ.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被引用200余次,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专题报道、编委推荐、封面文章发表等。至今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江苏省“双创博士”、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等,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已完成多项企业委托研究项目。
报告摘要:氮化镓(GaN)基宽禁带半导体作为直接带隙材料,其发光波长可以覆盖深紫外-近红外波段,是制备全波段发光器件的理想材料,也是制备显示/通信一体Micro-LED的理想方案。本研究基于InGaN基量子阱,成功制备了单色Micro-LED显示阵列,实现了128×64点阵的动态扫描显示,为进一步制备低像素尺寸、高分辨率的显示设备奠定了基础;基于GaN基紫光/双芯蓝光LED作为激发光源,成功制备了高显色指数、低蓝光伤害的高品质中性白光(4000K)暖白光(2700K)LED,为生活健康照明光源提供了新选择;此外,本文成功制备了高质量的氧化镓(Ga2O3)和六方氮化硼(hBN)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并在业内首次制备了响应波长为185 nm的hBN基真空紫外光电电探测器,基于Ga2O3制备的日盲光电探测器对254nm的光源实现了3.72A/W的高响应度。
个人简介:潘江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苏省新型显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真空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量子点/钙钛矿等光电材料和器件,以及在新型显示和光电传感领域的应用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ACSPhotonics发表SCI论文10余篇,单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160次,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相关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真空学会青年科技奖、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和“科创江苏”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等。
报告内容:钙钛矿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具有色域广、效率高、可溶液法低成本制备等特点,有望成为下一代发光和显示的主流技术。当前蓝光钙钛矿QLED性能较低,成为钙钛矿QLED走向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报告将围绕提高蓝光钙钛矿QLED性能的关键问题,通过材料改性和器件结构优化钝化钙钛矿量子点中的缺陷,提高蓝光钙钛矿量子点与相邻电荷传输层之间的能级匹配度,促进器件中载流子的高效平衡输运,提升蓝光钙钛矿QLED的器件性能。最后结合显示技术发展历程,展望量子点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
个人简介:陈禹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信院讲师。2023年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在Optics Express、Optics and LaserTechnology等光电子领域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篇。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片上光信号处理的硅基光芯片、集成光子器件与系统以及片上调控技术。
报告摘要: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信息、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仅推进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还对信息传输系统的数据容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光互联具有大带宽、高速率、低延迟、低损耗及低成本等优势,展现出替代电互联的巨大潜力,其中复用技术是片上光互联系统传输容量提升的关键。目前,硅基集成光子器件凭借极低的损耗、紧凑的尺寸以及与成熟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兼容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实现片上复用系统。报告内容围绕偏振/波分复用技术,针对光的偏振态/功率以及偏振态/波长等双维度调控,介绍高性能的偏振调控器件、偏振调控型功分器以及可拓展的波分复用/解复用器件。
个人简介:吴勤勤,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双创博士,南京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学博士。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通信测试仪器、热释电红外探测器、激光雷达信号处理等。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Applied Optics、Measurement and Science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期刊论文十余篇。
报告摘要:在微波毫米波电子测量领域(如通信、卫星、雷达),数字矢量信号在线测量仪器是信号分析类仪器中性能最全面的一种。现阶段,数字矢量信号在线测量仪器正朝着更高频率、更大带宽、更全功能、更便携的方向发展。基于PXIe总线的可插拔式数字矢量信号在线测量仪器因具有更高的数据返回、处理及存储速度、更灵活的组成而备受关注。国内现有的数字矢量信号在线测量仪器,无论是从种类、性能还是生产规模上均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很大差距。本项目重点研究基于PXIe总线的数字矢量信号在线测量仪器,矢量信号分析频率可达9kHz-27GHz,分析带宽1GHz;矢量信号生成频率范围可达1MHz-44GHz,频率分辨率0.5GHz。研发的高性能基于PXIe总线的数字矢量信号在线测量仪器对提升我国电子测量技术综合实力,打破欧美国家垄断意义重大。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24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