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时间:2024年05月08日下午13:30-16:30
论坛地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磁楼1楼会议室
论坛主持人:周华
日程安排:
时间 | 安排 |
13:30-13:40 | 领导致辞 主持:周华 |
13:40-14:00 | 题目:基于正交位置编码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 孙倩智能网络团队 |
14:00-14:20 | 题目:隐蔽通信的物理层编码 曹达明智能网络团队 |
14:20-14:40 | 题目:天地一体化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研究 施建锋智能网络团队 |
14:40-15:00 | 题目:海洋环境下无线激光通信 李烨通信网络与测试团队 |
15:00-15:20 | 题目:面向无线VR业务的边缘网络资源管理研究 林鹏通信网络与测试团队 |
15:20-15:40 | 题目:指挥控制网络流量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石怀峰智能网络团队 |
15:40-16:00 | 题目:网络辅助全双工毫米波分布式MIMO混合波束赋形设计 张余通信网络与测试团队 |
16:00-16:30 | Panel讨论内容 1. 请您介绍在课题申请和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2. 请您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在产业界的应用方向与发展前景。3.请您介绍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产学研融合方法与建议。 嘉宾:孙倩,曹达明,施建锋,李烨,林鹏,石怀峰,张余 |
论坛报告人:
个人简介:
孙倩,副教授,省级青年人才,校龙山学者,硕导。天津大学学士学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弗劳恩霍夫新加坡研究中心(4年)、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软件学院(4年)。长期在一线从事智能图形图像处理方向的科研工作,在IEEE CVPR、IEEE TVCG等国际会议与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委等项目4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学术桥评审专家。CSIG遥感图像专委会委员,CCF YOCSEF学术委员会委员,CCF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委员,CICC高级会员,IEEE、CIE会员。ACM SIGGRAPH,IEEE Trans. on MM等国际会议与期刊审稿人,RemoteSensing专刊GE。
报告摘要:
隐式神经表示是近年来计算机视觉中的热门研究方向,在图像超分辨率重建和三维模型重建中有广泛应用。在图像超分辨率重建中,隐式神经表示采用基于坐标的多层感知机表示目标的特征向量,并结合神经渲染实现图像重建。然而,使用多层感知机建模有固有的谱偏差问题,即倾向建模低频信息,使用位置编码可以提高对高频信息的建模能力。本报告提出一种新的位置编码即正交位置编码,用于图像超分辨率重建任务,保证高质量、大尺度且连续的图像重建,并提高了隐式神经表示效率。此外,将其扩展到高光谱图像的特征表示中,提高了图像分类准确率。
个人简介:
曹达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取得东南大学学士学位,2019年取得东南大学博士学位。2017至201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联合培养一年,2020至2022年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博士后2年。长期研究香农信息论和信息理论安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IEEE TIT、 ITFS、TCOM、IOTJ等国际高水平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担任IEEE TIT、IEEETCOM等多个顶级SCI期刊审稿人。目前研究方向为隐蔽通信、信息论编程证明、信息年龄等相关领域。
报告摘要:
在信息对抗中,敌我识别是战场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因此检测跟踪敌方目标的信号,判定通信双方的身份,对掌握信息对抗主动权具有关键作用。以低概率检测为代表的无线隐蔽通信,在遂行复杂电磁空间作战通信保障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并发展成为电磁空间通信对抗的前沿性研究问题。本报告面向复高斯信道下隐蔽通信场景,基于工程易实现的高阶有限字符输入,1)研究了从相位资源/维度中获得的隐蔽测度增益,提出了获得全部相位增益的相位混淆方法;2)研究MIMO场景下概率星座成型方案,给出了最优输入分布的必要条件,并提出了基于最优输入分布的隐蔽注水算法。
个人简介:
施建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IEEE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施建锋于2019年在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于2017年至2018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奖学金资助,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访问学习。2020年入职南信大以来,主持国家、省部和市厅级科研项目5项,且以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防和军委科研项目3项,累计科研项目合同超1000万。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余篇SCI检索文章和20余篇EI检索文章),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被引用计700余次。在学术兼职方面,担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审稿编辑,国际会议IEEEGC、ICC、INFOCOM等TPC成员。研究方向包括天地一体化网络、RIS辅助网络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军事通信网络、指挥控制网络的孪生设计等。
报告摘要:
天地一体化网络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够实现广域覆盖和网络互联。但仍存在诸多难题:遥远的通信距离导致网络时延高;失衡的高低移动速率导致网络拓扑动态变换程度高。本报告尝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探索无线资源管理问题,基于经典凸优化理论和AI机器学习技术,设计低复杂度、经典理论与智能技术融合的无线资源联合管理算法,解决天地一体化网络中时延性能受限、资源联合管理算法设计复杂度高等难点,最终以提升用户服务质量,满足未来通信对低时延和广覆盖的需求。
个人简介:
李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讲师,硕导。毕业于江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第一作者发表本领域SCI论文15篇(4篇TOP),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担任Optics Express、Optics Communication、Applied Optics等期刊审稿人。研究方向包括无线激光通信、涡旋光场调制、海水与大气湍流扼制理论等。
报告摘要:
海洋信道中的无线通信技术主要以电磁波、声波以及光波作为信息载体。与海洋声波和电磁波通信相比,海洋无线激光通信具有信息容量大、传输速率快和传输距离远等优势。利用其优势去改善海洋油气勘探开采、海洋渔业养殖、海洋运输定位、海洋军事通信、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沉船打捞等领域通信水平和质量。然而海水环境下的无线光通信技术仍面临着许多挑战。海水温度与盐度起伏形成的湍流能够导致传输光束的波前畸变、光强起伏、光斑分裂和传输方向抖动等负面影响。本报告通过涡旋光场调制方法去缓解海水湍流干扰从而改善海洋无线光通信系统性能。
个人简介:
林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讲师,校龙山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东北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访问学者。担任国际会议CCPQT 2022、IoTCIT 2022-2024、MLCCIM 2024 Workshop主席,担任IEEE Globecom、IEEE Blockchain、IEEE ICCC等多家会议TPC。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中科院2区以上SCI论文12篇,包括 IEEETWC、TII、TVT、WCM、IOTJ等,授权发明专利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面上项目、南京市科技创新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6项。研究方向包括边缘计算、边缘智能网络、无线资源管理、智能优化算法等。
报告摘要:
无线虚拟现实(VR)技术在远程医疗、教育、娱乐、工业生产流程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现有的无线传输系统难以满足无线VR系统中海量内容传输、超低延迟和高计算量的需求。本报告结合了边缘计算、无线资源管理、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探索了支持无线VR应用的边缘网络中计算、存储和通信资源管理策略,利用智能算法协调移动网络中计算、缓存和传输多维系统,提升移动网络对VR业务的服务能力。
个人简介:
石怀峰,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长期从事指挥控制网络技术研究,是“复杂环境智能保障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骨干成员。现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军工学会会员、IEEE会员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军委装备发展部装备预研2项国家级项目,撰写国防科技报告6篇、发表学术论文2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研究成果支撑了我军XX指挥系统一体化改进、XX开设式指挥系统等型号工程的研制,分别获2018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21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报告摘要:
针对“要素动态重组”对指挥控制网络流量控制提出的新要求,探讨了“感-存-算”深度融合的网络流量智能控制机制。通过对流量演变规律的精准预测、流量缓存空间的精细管理和流量传输路径的精准计算,实现流量控制策略的迭代优化;进一步,基于旅级指挥控制网络仿真平台对相关成果进行演示验证,以期为增强我军新一代指挥控制网络的作战保障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个人简介:
张余,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工学博士。2020年1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随即于2021年1月加入本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布式大规模MIMO无线传输技术,已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报告内容:
近年来,移动终端对数据业务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加剧了上、下行传输不均衡问题。毫米波通信虽借助灵活双工和微时隙技术提升了传输性能,但在多小区组网中,时隙配置差异导致的交叉链路干扰显著影响系统性能。本报告专注于毫米波分布式MIMO系统,通过引入网络辅助全双工技术,结合混合波束赋形设计及上行用户功率分配策略,有效抑制交叉链路干扰,最大化系统双向链路和速率,从而有效缓解热点区域的上、下行数据传输压力。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24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