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七届科技活动月——大气物理学院青年科技沙龙

发布单位:大气物理学院 编辑:孙东敏发布时间:2025-05-26浏览量:

地点 气象楼423会议室 报告人 各位嘉宾
报告时间 2025-05-29 15:00:00 主持人

时   间:2025年5月29日 下午3:00-4:30  2025年5月30日 上午9:30-12:00

地   点:气象楼423会议室

腾讯会议:916-642-207

召 集 人:陈璟怡教授 杨以坤博士

日程安排:

时间

内容

嘉宾

2025年5月29日 下午

3:00~3:10

开幕暨院领导致辞

陆春松副院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3:10~4:00

特邀报告:基于稳态的黑碳混合态模型构建与应用

王建栋 副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4:00~4:15

青年报告:火焰对建筑绕流和涡结构的影响研究

孙玉佳 副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4:15~4:30

青年报告:干旱区超厚大气边界层的湍流作用机理及其引发沙尘事件的物理机制

张璐 副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2025年5月30日 上午

9:30~10:20

特邀报告:高分辨率多尺度全球气候模式发展与展望

林光星 教授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

10:20~10:35

青年报告:气溶胶对局地对流降水垂直结构的影响

孙悦 博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10:35~10:50

青年报告:基于相干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的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潜在影响分析

余赛芬 副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10:50~11:40

特邀报告:雷暴、闪电的探测、机理与人工影响

蒋如斌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1:40~11:55

青年报告:地球中低纬电离层经度结构特征

杨雨嫣 博士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11:55~12:00

闭幕


 

 

 

报告人简介

王建栋,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归国后加入我校。主要从事黑碳气溶胶气候环境效应研究,目前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期刊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3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One Earth,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等期刊,被引用2000余次。2024年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B类项目(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金在内的等多项国家级项目,曾荣获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美国环保署颁发的科学与技术贡献奖(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Awards),并在AGU、AOGS等多个国际会议上召集分会场并做口头报告。

林光星,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项目获得者。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曾任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博士后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研发与应用,气溶胶-云-降水-气候相互作用、大气气溶胶物理化学方向的研究。

蒋如斌,1985年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气环境与极端气象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优青、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从事雷暴和雷电探测、雷电物理与雷电气象学研究,并致力于人工影响雷电的理论方法与科学技术探索。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获发明专利17项、软著6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目前担任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青年委员会委员、IAMAS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中国气象学会雷电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任《Meteor. Atmos. Phys.》、《Fundamental Research》、《高原气象》等期刊编委/青年编委。

孙玉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副教授,从事湍流燃烧、辐射传输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近年主要研究浮力驱动火焰湍流燃烧及其与大气边界层耦合过程、大气辐射传输过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等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联合基金等多项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张璐,理学博士,大气物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湍流的实验与理论研究,重点关注复杂下垫面上边界层物理过程和湍流输送机理。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GRL、JAS、JGR-A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授权软著5项。主持中国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引进人才启动项目等。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王绍武”优秀博士毕业生、中国气象学会全国城市气象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等荣誉奖项。

孙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讲师,聚焦气溶胶-降水相互作用,从特征分析、规律机理等角度开展了系统研究,以第一作者在Geophys. Res. Lett.、Atmos. Chem. Phys.、J. Geophys. Res. Atmos.等大气科学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并合作发表SCI论文18篇。参与编写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化背景下气溶胶的天气气候与群体健康效应》一书,相关研究成果被PNAS、Sci. Adv.及Sci. Bull.等国际顶尖期刊多次引用,国际著名云降水领域专家、欧洲科学院院士、AGU会士Daniel Rosenfeld团队多次引用申报人成果并肯定了其在气溶胶-降水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意义,多次受邀在AGU、EGU、AOGS等国内外会议作报告并获得了2021年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学术论坛优秀学术海报奖。

余赛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龙山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研制了自由空间分布式光谱探测激光雷达,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被法国宇航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评价为率先利用激光雷达实现了水汽同位素的遥感,同时受到NASA、AAAS、PHYS.ORG、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网站的报道。曾获2022年全国激光雷达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九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五届江苏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指导老师)、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三等奖(指导老师)、2023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优秀科技进展等、2023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青年五四奖章”。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雷达在大气气体探测方面的应用,包括气体光谱遥感和光谱反演算法的研究等。

杨雨嫣,1996年11月出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空间天气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空间物理方向的研究,研究对象为地球电离层的精细结构特征以及电离层与磁层、热层、中低层大气的多圈层耦合过程。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JGR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大气物理学院

202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