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时间:2025年05月28日下午13:30-16:30
论坛地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磁楼1楼会议室
论坛主持人:陈金立
日程安排:
时间 |
安排 |
13:30-13:40 |
领导致辞 |
13:40-14:00 |
题目:面向认知跟踪的组网MIMO雷达自适应资源管理方法 苏洋 (智能感知与信息融合团队) |
14:00-14:20 |
题目:基于声辐射力的非接触操纵 宫门阳 (现代信号处理团队) |
14:20-14:40 |
题目:PolSAR杂波分解与不完全发育相干斑处理 任烨仙 (智能感知与信息融合团队) |
14:40-15:00 |
题目:稀疏阵列非圆辐射源目标角度估计方法研究 张宇(电子信息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创新团队) |
15:00-15:20 |
题目:基于矩阵约束法的稀布平面阵列综合 缪科 (智能感知与信息融合团队) |
15:20-16:30 |
讨论交流 围绕课题进展情况、遇到的困难以及未来进展进行交流 嘉宾:苏洋,宫门阳,任烨仙,张宇,缪科 |
论坛报告人:

个人简介:苏洋,男,博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就职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网络化雷达协同探测与资源管理、信息融合、低截获及优化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级横纵向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Signal Processing、IEEE Systems Journal等本领域权威期刊和IEEE Radar Conferen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Fusion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目前是IEEE Member,担任IEEE T-AES、SP、雷达学报、现代雷达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
报告摘要:相比于传统单站共置MIMO(C-MIMO)雷达,分布式组网C-MIMO雷达系统可通过多站协同探测的方式来增强其对目标的探测性能。本报告面向目标跟踪任务,根据跟踪滤波器反馈回来的目标先验信息,对组网C-MIMO雷达系统的发射端工作参数进行了优化配置,以实现目标的认知跟踪。具体而言,本报告充分考虑了组网C-MIMO雷达系统的激活周期、激活节点、各激活节点的子阵划分个数、发射能量及波形,提出了一种联合发射波形选择及时空资源调度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个人简介:宫门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声学学会会员。本科和博士阶段就读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声学系,获理学学士和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物医学超声和非线性声学方向的研究,目前在研参与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近五年在Physics of Fluids、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等流体力学和声学主流刊物发表SCI期刊论文17篇(其中第一作者10篇)。其研究成果曾获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wards on Cardiology and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Best Researcher Award",AIP Publishing "Featured Article"等荣誉。
报告摘要:近年来,非接触操纵技术在微纳操纵、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其中,利用声辐射力实现对微小目标的精准操纵,因其非接触、可编程、生物友好、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如何建立普适的理论模型,准确描述复杂结构在声场中的动力学响应,是推动该技术发展的核心科学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医学成像、靶向治疗等方向研究的深入,传统声辐射力理论面临新的挑战,对更加通用、适用于多种边界和介质条件的建模与计算方法的需求日益迫切。
本报告将围绕“基于声辐射力的非接触操纵”主题,重点介绍报告人近年在声辐射力理论和实验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基于包络面方案提出了适用于任意结构在理想流体中所受声辐射力理论解析方案;基于非衍射声束提出了远场声学操纵方案和定量负能流密度区域设计;以泌尿系统结石促排为应用背景,考虑柱形边界与流体粘性的影响,研究了声场中粒子的动力学响应机制。上述研究为声学非接触操纵系统的建模分析与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设计思路。

个人简介:任烨仙,男,江苏无锡人,2016年6月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9年6月在武汉大学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23年6月在复旦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23年9月入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兴趣是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信息的获取,涉及SAR层析成像,SAR极化成像,异质性杂波分解与相干斑抑制。目前在研课题有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报告摘要:本报告汇报一种创新的"杂波分解-双域滤波"框架,旨在解决高分辨率PolSAR影像中因相干斑不完全发育导致的异质数据处理难题。方法受到Ward的海杂波分解理论的启发,将PolSAR影像分解为微观的随机散斑(表面张力波特性)与宏观的纹理分量(重力波特性),通过双域协同处理实现高效滤波,实现了不完全发育相干斑的有效分解,改善了异质性相干斑的滤波效果,并且成功应用于多系统/多波段数据(含高分3号卫星),使得极化三分量分解效果大幅改善。

个人简介:张宇,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2023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2020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联合培养学习。博士论文获得2024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长期从事阵列信号处理参数估计方面研究。在信号处理顶刊TSP、顶会ICASSP发表论文十余篇。担任IEEE TSP、SPL、CL、Sensor J等多个SCI审稿人。
报告摘要:充分利用稀疏阵列的孔径优势,提高信号辐射源目标探测的自由度和角度估计精度是阵列信号处理参数估计理论的热点问题。本报告聚焦此热点问题,详细介绍依托辐射源角度的空间稀疏性,应用无网格压缩感知理论技术实现稀疏阵列补全并获得辐射源的高精度角度估计的方案方法。同时,本报告将聚焦非圆辐射源,并针对非圆辐射源非相关和相干等多个场景阐述基于无网格压缩感知的目标角度估计算法,并论证其优越性。

个人简介:缪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工学博士。2012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理学学士学位,2018年、2023年于北京理工大学分别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阵列天线综合和雷达信号处理,已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报告摘要:稀布阵列因其在降低系统成本和重量方面的潜力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然而,目前关于稀疏阵列综合的研究常常忽视天线的物理尺寸,仅考虑天线中心的距离约束。我们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矩阵约束法,用于稀布平面阵列的综合,充分考虑了每个天线单元所占据的实际物理尺寸大小。矩阵约束法引入了一个关联矩阵将天线孔径栅格与每个候选天线联系起来,并利用该矩阵作为天线综合的空间约束。在平面稀布阵列低旁瓣电平优化综合问题中,我们将阵列综合问题松弛为一个压缩感知问题,并随后通过结合加权L1最小化凸优化和整数遗传算法来求解。通过开展数值实验和全波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25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