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21 年4 月30日(星期日)19:00 -22:00
讲者:徐枫 博士、闫天翼 博士、杨健 博士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ID(453 611 817),密码(430430)
主持人:郑钰辉 博士、张敬林 博士
报告一题目:基于多模数据智能分析的脑疾病辅助诊断
报告摘要:脑疾病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传统的脑疾病诊断需要医生结合病人临床表现和医学影像进行主观判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算法有望帮助医生,减轻医生诊断的工作量、提高诊断准确度。本报告将介绍基于多种数据(包括CT、CTA等医学影像,也包括正常的病人图像和视频)的智能分析方法在不同脑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以期启发更多信息科学技术与医学及生命科学的交叉,促进医工合作。
个人简历:
徐枫,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承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课题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课题。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智慧医疗、虚拟/增强现实等。相关工作发表在PRL,Patterns, ACM Siggraph, ACM Siggraph Asia, CVPR等国际权威期刊和会议上。多次担任国际重要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和程序委员,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获得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第2发明人),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第5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主页:http://xufeng.site)
报告二题目:脑机智能康复技术与应用
报告摘要:神经精神类疾病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为老龄化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是首要致残的原因。由于病因复杂、个体差异大,所以对康复技术带来了极大难度。无创神经康复技术给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本报告将针对神经反馈和神经调控技术的软硬件开发,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个人简历:
闫天翼,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副院长、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脑机制与神经系统疾病诊治领域的理论和仪器设备开发、及无创神经调控机理与技术研究。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影像与技术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国际复合医工学学会(IEEE/CME)理事,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任4部SCI期刊的编委。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获得者。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军委科技委科技专项等10余项。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edical Imaging Analysis、Psychotherapy & Psychosomatics、Theranostics、Stroke、Cerebral Cortex、IEEE会刊等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1篇,Cover paper 2篇。授权国家专利30余项。相关智能图像处理技术获CFDA一项。
报告三题目:多模态影像引导手术导航
报告摘要:微创外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颅底肿瘤、冠脉搭桥、肝癌微波消融等手术的治疗过程。目前,临床手术中常规引导图像为超声、X光或内镜等二维影像,缺乏立体空间信息。肿瘤、病灶区域周围有众多神经、血管穿行,二维影像引导手术术野狭小,手术难度和风险大。而三维CT/MR影像虽然包含重要三维结构信息,但是受限于成像方式,无法用于实时引导手术操作。多模态影像引导把术中二维影像与术前三维影像进行配准,通过不同模态影像的融合,实现对手术视野的扩张与手术信息增强。通过多模态影像引导的手术治疗方式,能帮助医生术中快速定位病灶,从而实现精准治疗。针对当前临床医学中快速发展的多模态影像引导微创手术,本研究团队在计算机辅助诊疗的精准导航方向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展了多模态影像引导手术导航理论,提出了低对比度医学图像重建、器官血管精确分割、多模态图像弹性配准方法,成功研制了基于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鼻内镜手术导航系统、心血管介入导航系统、心血管介入诊疗系统、肝肿瘤微创治疗系统。
报告人简介:
杨健,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优秀人才。兼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医疗仿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图像图形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医学图像处理和手术导航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IEEE T-MI、IEEE T-IP、IEEE T-BME、IEEE T-VCG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5项。研究成果获2014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8年度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18年度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2021年4月30日